極簡主義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空間。燈光。實體。

2018 年 11 月 16 日至 2019 年 4 月 14 日

《極簡主義:空間。燈光。實體。》展覽將於藝術科學博物館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各個畫廊舉行,展出超過 80 位藝術家及 40 位作曲家的 150 多件藝術品。展覽透過繪畫、雕塑、裝置藝術、表演和音樂,帶出極簡主義如何成為 20 世紀藝術史上的轉捩點。

關於展覽

極簡主義為觀眾帶來全新而充滿感染力的藝術體驗。極簡主義並不受外在世界牽引,而是以簡單形式引領我們思考當刻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物質。

極簡主義在 1960 年代的紐約成為了主流趨勢,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亞洲哲學和藝術風格。透過將藝術品簡化至只有主要元素,極簡主義藝術家嘗試抽離個人表達和藝術主意,並在觀眾和藝術品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繫。

為期五個月的極簡主義展覽首次在東南亞舉辦,也是首次邀請來自東南亞的藝術家參與的主要極簡主義展覽,作為擴展極簡主義運動的全球視野的一部分。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觀眾可追溯到 1950 年代至今的極簡主義藝術和思想的發展與豐富遺產。而在藝術科學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則深入探討亞洲哲學,探索這些思想對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影響。

位於藝術科學博物館 3 樓和地下 2 樓的畫廊展示了東方詮釋簡潔和靜態存在的極簡主義風格,同時體現了 1960 年代西方坦率分明的質樸無華,為極簡主義注入了重要的力量。展覽中有很多藝術品都引領人們思考虛空的概念 - 并將此觀念與極簡主義和科學融合,從而引起共鳴。聲音也是展覽的重要的一部分,為畫廊呈現的極簡主義視覺探索帶來聽覺體驗。

總結而言,展覽旨在表達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所有事物都應該力求極簡,而不是相對簡單」。

藝術家及作曲家

於藝術科學博物館展出作品的藝術家包括:

Anish Kapoor (印度)、Austin Forbord and Shelley Trott (總監)、Carmen Herrera (古巴)、蔡佳葳 (台灣)、陳曉朋 (澎湖群島)、Donald Judd (美國)、Frederik De Wilde (比利時)、Gerard Byrne (愛爾蘭)、Jeppe Hein (丹麥), Jeremy Sharma (新加坡)、Joan Jonas (美國)、Mary Miss (美國)、Mona Hatoum (黎巴嫩)、黃榮法 (香港)、Olafur Eliasson (丹麥)、Richard Long (英國)、Simone Forti (意大利)、宋冬 (中國)、譚平 (中國)、Tawatchai Puntusawasdi (泰國)、teamLab (日本)、王劍 (中國)、Yvonne Rainer (美國)、張羽 (中國)、周宏斌 (中國)

於藝術科學博物館展出作品的作曲家包括:

Adeline Wong (馬來西亞)、alva noto (德國)、Anton Webern (奧地利)、Arnold Schönberg (奧地利)、Arvo Pärt (愛沙尼亞)、Béla Bartók (羅馬尼亞)、Caterina Barbieri (意大利)、Charlemagne Palestine (美國)、Colin McPhee (加拿大)、Daphne Oram (英國)、Éliane Radigue (法國)、Else Marie Pade (丹麥)、Erik Satie (法國)、FM3 (中國)、Francisco López (西班牙)、George Antheil (美國)、Hildegard Westercamp (德國)、Hiroshi Yoshimura (日本)、Jana Winderen (挪威)、Jo Kondo (日本)、Johanna M. Beyer (德國), John Adams (美國)、John Cage (美國)、La Monte Young (美國)、Maryanne Amacher (美國)、Pauline Oliveros (美國)、Philip Glass (美國)、Pierre Henry 及 Pierre Scheaffer (法國)、Ryoji Ikeda (日本)、Ryuichi Sakamoto (日本), Steve Reich (美國), Terry Riley (美國), Tetsu Inoue (日本), Thomas Köner (德國)、Tony Conrad (美國)、Unsuk Chin (韓國)、Yves Klein (法國)

此外,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更展出了另外 60 位藝術家的藝術品。
 
展覽及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