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極簡主義的藝術風格可追溯至在西方極簡主義興起幾百年之前。 極簡主義源自稱為《梨俱吠陀》的古老梵文經書。 經文中提及到「不存在與無窮盡」的抽象概念,如虛無、無窮無盡和虛空,這些意念在多個世紀來都令不少藝術家和科學家醉心探討。
東方哲學思想,尤其是禪宗佛教在 20 世紀前期在西方備受關注,部份原因是透過日本學者 D.T. Suzuki 的演講將其發揚光大。這些意念讓不少其後成為極簡主義和藝術史中舉足輕重的藝術家為之入迷。關於靈性、轉瞬即逝和生命循環的概念直至現時仍是很多亞洲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主題,當中包括中國極繁主義的藝術家。
木板印刷紙本,20 x 4000 厘米
這件由中國藝術家譚平創作的作品以全長 40 米的印刷線構成,是藝術科學博物館《極簡主義》展覽的視覺及概念核心展品。線條由藝術家花超過六小時在一塊木板上一口氣雕刻而成。線條只有一端可以看到盡頭,象徵著無窮盡和無形狀。作品代表著極簡主義的美學,同時盛載於強烈的情感,反映著中國極繁主義對靈性的追求。
在創作這線條時,譚平全情投入在雕刻的過程,寫道:「我的所有能量、經驗、對藝術的見解和內心的掙紮都在雕刻刀接觸到木板的關鍵一刻封存起來。」
12 件,33.3 × 50 厘米(每件)
中國當代藝術家宋冬透過表演、雕塑和裝置反映出對非永恆和轉瞬即逝的觀念。這一系列黑白圖像記錄著一連串動作。圖像展示著藝術家沿著北京的街巷行走,一邊從大水壺中倒出滾燙的熱水。倒出來的水在地上留下一條線,而蒸氣則在空氣中留下軌跡。蒸氣快速擴散,而水跡慢慢蒸氣,最後藝術家動作留下的痕跡消失無蹤。
簡單的動作和表演後不留痕跡正與極簡主義和舞蹈家 Anna Halprin 和 Simon Forti 作品從簡的自然動作不謀而合。 這亦讓人回想起展覽第一畫廊展出張羽的作品。
影片,單頻錄像,4:3 格式,彩色及立體聲,40 秒(循環放映)
台北藝術家蔡佳葳創作非常個人,甚至具政治意味的表演藝術作品。 在作品《Circle》中,她以圓相或墨圈作起始,回應展覽中不同藝術家的圓形作品。蔡佳葳在冰塊表面上一筆畫出平滑的圓圈。在冰塊表面融化時,墨水慢慢地擴展和沖散,最終不見蹤影。影片不斷循環放映,整個過程無間斷自我重複。圓相是個象徵宇宙和虛空或無的符號,可用作比喻人類短暫的存在,事物由生到死,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