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在新加坡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雖然比較近代的宗教歷史均源自印度南部遷往新加坡的移民故事,但當地的印度教歷史最早能追溯到公元七世紀,與其說是移民,實際上更多是商貿關係下的產物。蘇門答臘三佛齊帝國將印度教及佛教帶到大馬士革(Temasek),新加坡其後亦因此而得名。直至十八及十九世紀,大批移民的湧入令印度教成為了新加坡的主要宗教之一。

經過一些年月,直至1855年,斯里尼瓦沙柏魯馬廟於實龍崗路上建成,乃為毗濕奴而興建的大型複合廟宇。其哥普蘭塔門則於1966年才建成,卻成為了印度教神話學的研究地,描繪了各種不同的毗濕奴化身及形象。
寺廟座落的土地及周圍環境原本非常豐饒荿盛,植被滿佈,更有水塘及溪流,讓信徒於廟於祈禱後可進行宗教清洗儀式。現在溪流已消失,但庭院內的一口井則成為了曾經存在的記認。這座寺廟亦是一年一度大寶森節巡遊(Thaipusam)的始發地;大寶森節是新加坡非常有趣特別的節慶之一,如果您剛好於此時前來旅遊,絕對值得參與!

大寶森節巡遊的結束點設於另一寺廟──位於坦克路上的丹達烏他帕尼廟(當地人又將之名為雀替爾廟,或直接稱之為坦克路寺廟)。這座寺廟由雀替爾社區於1859年建成,雀替爾人原本為印度南部雀替爾地區的放債者。該寺廟用於祭祀穆盧干王,印度教神話學中又稱為蘇巴馬連王 或 卡西克王。大寶森節其間,奉獻者會向穆盧干王進行不同的苦修、懺悔及感恩儀式,巡遊亦因而於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