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廟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廟

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廟指南

印度教在新加坡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雖然比較近代的宗教歷史均源自印度南部遷往新加坡的移民故事,但當地的印度教歷史最早能追溯到公元七世紀,與其說是移民,實際上更多是商貿關係下的產物。蘇門答臘三佛齊帝國將印度教及佛教帶到大馬士革(Temasek),新加坡其後亦因此而得名。直至十八及十九世紀,大批移民的湧入令印度教成為了新加坡的主要宗教之一。
The Hindu temples in Singapore

不少印度人以契約工人及苦力的身份遷入新加坡,為東印度公司或其他貿易公司工作。而建立於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廟供奉了各式神明與女神,讓印度移民在此崇拜──通常來自同一村落城鎮或擁有相同次文化背境的印度人,均會實行較類似的印度教崇拜儀式。

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是馬里安曼廟,位於唐人街地區;該處亦有不少新加地的特色景點、購物區和佳餚美食。馬里安曼廟由Naraiana Pillai於1827年興建,Naraiana是一名檳城政府文員,他亦設立了新加坡第一座建築公司。寺廟的建築風格令人聯想起印度南部的德拉威人廟宇,其塔門即最高屋頂處有六層雕刻裝飾。

印度寺廟的石獅

經過一些年月,直至1855年,斯里尼瓦沙柏魯馬廟於實龍崗路上建成,乃為毗濕奴而興建的大型複合廟宇。其哥普蘭塔門則於1966年才建成,卻成為了印度教神話學的研究地,描繪了各種不同的毗濕奴化身及形象。

寺廟座落的土地及周圍環境原本非常豐饒荿盛,植被滿佈,更有水塘及溪流,讓信徒於廟於祈禱後可進行宗教清洗儀式。現在溪流已消失,但庭院內的一口井則成為了曾經存在的記認。這座寺廟亦是一年一度大寶森節巡遊(Thaipusam)的始發地;大寶森節是新加坡非常有趣特別的節慶之一,如果您剛好於此時前來旅遊,絕對值得參與!

大寶森節
大寶森節巡遊的結束點設於另一寺廟──位於坦克路上的丹達烏他帕尼廟(當地人又將之名為雀替爾廟,或直接稱之為坦克路寺廟)。這座寺廟由雀替爾社區於1859年建成,雀替爾人原本為印度南部雀替爾地區的放債者。該寺廟用於祭祀穆盧干王,印度教神話學中又稱為蘇巴馬連王 或 卡西克王。大寶森節其間,奉獻者會向穆盧干王進行不同的苦修、懺悔及感恩儀式,巡遊亦因而於此結束。
印度教寺廟的赤足

參觀印度教寺廟時,您需要脫掉鞋襪,並於其他人一樣將之安放在寺廟入口。一般來說,新加坡人對各種不同的衣著方式都非常包容,但出於尊重,前往宗教朝拜地時,還是建議選擇較為保守的衣飾。大部分的印度教寺廟都歡迎任何人士進入,但有些則可能只讓朝拜者入內,或只有牧師才能進入最內部的聖所。這些宗教場所大多允許攝影,但建議事先取得同意才拍照,特別是拍攝場所內的人或私人儀式。

可以看看新加坡其他朝拜地,如清真寺、教堂、中式廟宇等,或者其他不太著名的宗教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