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英式殖民建築固然顯而易見,而您絕對不可能錯過的就是當地多姿多彩的店屋,一排排交錯於歷史舊區的大街小巷之間。
顧名思義,店屋的意思就是小店之上建有住房。以往建築的高度受限,是因為以前的科技及建造資源非常有限。兩層高的店屋在新加坡唐人街地區尤其常見,快速在該區遊走一趟,可以看到較高的店屋。
穿過公共拱廊就是店屋的入口,亦即是底層;通道長而狹窄,可能因其闊度而常被稱為五尺行人道。行人道覆蓋整排店屋,有簡單的梯級連接建於山丘或斜坡上的屋子。店屋的室內是私人空間,而五尺行人道則是公共區域。
儘管這些建築統稱為店屋,其實不同的小店也有其各自的生意,從小吃店到雜貨舖,甚至修車檔也有,可謂五花八門。現代的新加坡店屋也基本上保持不變,種類遍及零售店、餐廳、辦公室及培訓中心等。
漫步於店屋並觀察其建築一定異常有趣,可見狹窄的木梯與支撐牆壁及天花板的對角樹形支撐樑非常匹配,而一排排的橫樑則從天花板延伸並支撐屋頂。屋頂外部是橙色的粘土瓦,非常容易辨認。這種瓦片在此特別受歡迎,因為能夠抵抗火災及其他天氣災害。
新加坡的早年歷史中,店屋是社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少業主在底層營運商店,樓上則是和家人同住的私人住宅。然而,當時的商業和社區文化中,不乏樓上的住戶與樓下的營業店家互不相識。
有時候,一個店屋會有數個家庭入住,因為這裡的門面狹窄,很多都往後延伸擴展,因此可以隔開不同區域,以容納更多家庭。
這些店屋的建築模式下,住戶之間往往只是一牆之隔,而屋子間沒有空隙,整排店屋因此呈長臺式建築。
相對新加坡特色而言,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店屋有著微妙而顯著的差別,主要是因為新加坡殖民創始人萊佛士爵士的規定,要求所有店屋的前方必須統一,而每一條通道的闊道也必須保持一致,以方便行人通過。
新加坡的店屋已成為國家的著名標誌,也經常成為高級餐館的選址所在。現在,不少屋子之間均建有開放式庭院,一排排店屋之間也有多個內部庭院,可舉辦露天食閣或活動。
生動的門面讓該區賞心悅目,而每家店屋五花八門的顏色搭配及裝飾設計,則各自凝造其獨一無二的氛圍和吸引力。不少當地的店屋至今依然小心保育,並繼續其曾經的使命與營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