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物質的基本單位和監察物質行為的物理定律的想法發展已超過 3,000 年。20 世紀量子力學的出現使像理查.費曼一樣的科學家能夠以全新的方式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從而帶來驚人的技術突破。
然而,量子力學並不易於理解。費曼從大量視覺思維方式中汲取靈感,展覽的第三部份透過藝術的視覺媒介來探索量子物理及其應用。
當代藝術家製作的雕塑、藝術裝置、照片和沈浸式藝術裝置,以視覺方式表達神秘的量子世界。這些藝術作品介紹與費曼作品密切相關的六個主題:
|
|
12 個參展藝術家包括:英國數碼藝術家 Markos R. Kay、比利時藝術家 Frederik de Wilde、居泰日本媒體藝術家隅英二(Eiji Sumi)、俄羅斯媒體藝術家 ::vtol::、美國數據視覺先驅 Edward Tufte、一眾來自 nano+art 比賽的德國藝術家以及由藝術科學博物館和量子技術中心為此展覽特意委託的馬來西亞藝術家王俊豪(Jun Ong)。
《量子泡沫》,Frederik De Wilde 著
《量子波動》,Markos Kay 著
《Quark IV》,Eiji Sumi 著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之「雲霧室」
《wave is my nature》::vtol:: 著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之「雲霧室」
展覽展出的 45 塊不銹鋼費曼圖由可視化數據先驅 Edward Tufte 製作。
Tufte 認為「這件藝術品來自理察‧費曼的著名圖表,描述了大自然中的亞原子行為。透過源自數學和經驗驗證的可視化,可代表宇宙中所有亞原子運用的時空軌跡。由此產生的藝術品既美觀又真實。費曼圖是物理學家 60 年來的實用工具,是有史以來最佳的可視化資料。」
《Nano+art》,nano4women 著
Nano+art 是在 2005 年至 2010 年間每年舉行的比賽。比賽由 nano4women 支持,而 nano4women 是促進納米技術的國際女性網絡組織。參賽者採用納米原理技術來構建微觀景觀和雕塑,迅速建立一種利用科學創作藝術品的新方法。
在畫廊展出作品的藝術家包括 Jeanette Böckmann、Monika Lelonek、Maria Lenk、Eva Mutoro、Pia Weinmann 和 Amelia Barre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