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居民:
成人:新幣 16 元,優待人士:新幣 12 元
遊客:
成人:新幣 19 元,優待人士:新幣 14 元
另有其他門票類型選擇
特別優惠
未來世界 + Planet or Plastic?
新加坡居民:
成人:新幣 22 元,優待人士:新幣 18 元
zh-HK nav_sessionexpired 您的會話已過期。請重新登入。 確認
一次性密碼(OTP)驗證 為驗證您的賬戶,請點擊下方電郵圖標,一次性密碼將發送至您註冊時登記的電子郵箱。 手機 電郵 或者 嘗試其他驗證方式 立即驗證您的手機號碼 立即驗證您的電子郵箱地址 包含一次性密碼(OTP)的簡訊已發送到您的手機號碼 {#}。 包含一次性密碼 (OTP) 的電子郵件已發送到您的電子郵箱{#}。 您的手機號碼已成功驗證。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已成功驗證。 您輸入的一次性密碼(OTP)有誤。 沒收到? 重新發送 {#}後重新發送 完成 一次性密碼請求失敗。請稍後再試。 一次性密碼請求重複。請在當前一次性密碼過期後再試。
15 您當前會話剩餘時間為: 點擊「繼續」保持登入狀態,或點擊「登出」結束本次會話。 {minute} 分 {second} 秒 2 繼續 登出
展覽
從北極到南極,塑料垃圾無處不在。「Planet or Plastic?」展覽首次登陸藝術科學博物館,這是新加坡防疫阻斷措施結束、博物館重開后的首個大型展覽。展覽聚焦因全球塑料污染而不斷受到損害的脆弱自然環境。展覽一方面透過照片和影像向人們描繪塑料污染狀況,一方面講述不同個人、社區為解決當前嚴峻問題充分發揮創造力的精彩故事,旨在讓人們意識到社會對塑料過分依賴。
透過由研究人員、科學家和藝術家提供的充實資料,展覽得以追溯塑料的完整歷史,從十九世紀中期誕生到今時今日,塑料已變得幾乎無處不在。展覽展出海洋被塑料垃圾污染的狀況,並揭示了每年不計其數的海洋動物因攝入塑料顆粒而死亡的殘酷現實。透過照片,塑料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得以凸顯。
展覽還在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循環使用和避免一次性使用塑料製品方面給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戰爭結束後,塑料製造商不得不為自家產品另尋出路。他們改良用在戰場的材料,轉而應用於居家生活。就這樣凑合用了幾年,美國開始大規模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1955 年《LIFE》雜志一篇題爲《Throwaway Living》的文章中,就刊登了一幅美國家庭為一次性塑料製品減輕了家務負擔而歡呼的照片。
PHOTOGRAPH BY PETER STACKPOL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55
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未能直接獲取清潔水資源,用來洗漱、煮食和飲用的水仍需要從別處運送。塑料容器因輕便、耐用,便成爲水資源長途運輸的最優解。儘管瓶裝水風評不佳,但逢災害發生,塑料瓶確實能最快把清潔水資源帶給有需要的人。在印度德里一處貧民窟,環境炎熱乾燥,居民圍著運輸車把水從車上的罐中轉移到各自帶來的塑料容器裡。
PHOTOGRAPH BY JONAS BENDIKSEN, 2009
在西班牙海岸外的地中海,一隻赤蠵龜被廢棄的塑料漁網困住。海龜需要伸長脖子把頭露出海面呼吸,若不是攝影者將海龜從漁網裡救出來,恐怕它早已死亡。對海龜等海洋動物來説,被廢棄漁具困住,或稱「幽靈捕撈」,是莫大的威脅。
PHOTOGRAPH BY JORDI CHIAS, 2009
為搭乘洋流移動,海馬通常會用尾巴鈎住隨洋流一同流動的海草或其他自然殘屑。殘屑相當於船帆,帶著細小的海馬在巨大的洋流中前行。在印度松巴哇島的受污染水域,一隻海馬鈎住的是一根塑料棉花棒。“真不想拍到這樣的照片”,攝影師 Justin Hofman 表示。
PHOTOGRAPH BY JUSTIN HOFMAN, 2016
廢棄的釣魚線在潮汐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個網狀小球,攝影師 Mandy Baker 將這些奇特的景象拍攝下來,組成了這一幅照片。這些小球在海洋中游走,時不時網住其他海洋殘屑。有的看起來像水母,有的還像其他海洋生物。
PHOTOGRAPH BY MANDY BARKER, 2018
你如果舔一下這些“糖”,就會嘗到煙蒂、石油、滲出的垃圾以及各種各樣塑料垃圾和惡臭污染物的味道。這些“糖”是三位美術學生的作品,他們在台灣周圍上百個地點采集水樣,再將水樣冷凍製成。這三位藝術家——Hong Yi-chen,Guo Yi-hui 和 Zheng Yu-ti 希望能借此引起公衆對水污染的關注,並呼籲人們減少垃圾排放。
PHOTOGRAPH BY ZHENG YU-TI, 2018
不是所有的再循環都是用機器完成的。在發展中國家,再循環分類工作就像照片中那樣,是由人工完成的。Toplun Plastic Corporation 是一家塑料再循環公司,位於菲律賓馬尼拉市郊的瓦倫祖拉市。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收集廢塑料和 PET 塑料瓶並將其加工成塑料顆粒,作爲生產新的塑料製品的原材料。瓶蓋也是再循環的目標之一,但這種耗時耗力的分類工作只能由低成本的勞力完成。
PHOTOGRAPH BY RANDY OLSON/NATIONAL GEOGRAPHIC, 2017
目前全球塑料再循環比例約爲 20%,但美國的比例較低,只有約 10%。照片展示的是 Recology 公司在美國加州舊金山規模最大的再循環工廠,每天都要處理 500 至 600 噸垃圾。這裡是美國爲數不多接收購物袋的再循環工廠之一,它現在的處理量比過去二十年所處理的兩倍還要多。輸送帶正在將各種廢塑料送入光學分類器中進行分類。
PHOTOGRAPH BY RANDY OLSON/NATIONAL GEOGRAPHIC, 2018
Photo illustration by Jorge Gamboa/National Geographic, 2017
生物學家 Heather Koldeway 是 2018 國家地理研究員。她在 1996 年與同事共同創立 Project Seahorse,如今該組織已成爲海馬保護領域的世界權威機構。
PHOTOGRAPH COURTESY OF HEATHER KOLDEWEY
展覽中的教育互動空間聚焦因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量激增的一次性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口罩。因此,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你有想過這些一次性口罩用完后會如何處理嗎?”口罩能保護個人健康和社區安全,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由其損害環境。
沿著互動空間裡的路線行走,透過互動裝置了解一次性塑料使用量增加對環境造成的損害。路線的終點是一面鏡子,將你一路上所做選擇而導致的結果與你一同顯示在一起,引發你的深刻思考。你用完的一次性塑料製品會變成什麽? 你怎樣做可以保護環境?
互動空間採用脚部觸碰互動裝置,是藝術科學博物館的獨特展覽方式,游客無需用手,即可與裝置互動。
展覽中的教育互動空間聚焦因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量激增的一次性塑料製品,特別是一次性口罩。因此,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你有想過這些一次性口罩用完后會如何處理嗎?”口罩能保護個人健康和社區安全,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由其損害環境。
沿著互動空間裡的路線行走,透過互動裝置了解一次性塑料使用量增加對環境造成的損害。路線的終點是一面鏡子,將你一路上所做選擇而導致的結果與你一同顯示在一起,引發你的深刻思考。你用完的一次性塑料製品會變成什麽? 你怎樣做可以保護環境?
互動空間採用脚部觸碰互動裝置,是藝術科學博物館的獨特展覽方式,游客無需用手,即可與裝置互動。
「氣候對話」系列講座匯集區域内氣候科學家和生態學家,聚焦環境保護和氣候革新前沿領域的深刻發展軌跡。
該線上講座系列與「Planet or Plastic?」展覽同步舉行,第一場講座請來國家地理協會國際展覽總監 Cynthia Doumbia,她將向我們分享這項已實行多年的倡議是如何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解決全球塑料污染危機以及有效催生變革。
10 月 6 日,晚上 8:30
在第一場「氣候對話」講座中,國家地理協會國際展覽總監 Cynthia Doumbia 向我們分享「Planet or Plastic?」如何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幫助解決全球塑料污染危機以及有效催生變革。
講座的主持人為藝術科學博物館展覽及博物館服務總監 Adrian George
即將登場
Mandy Barker,攝影師,國家地理探險家
即將登場
Lian Pin Koh,新加坡國立大學生態科學系自然保護科學,技術及政策專業教授,基於自然的氣候解決中心主任。
即將登場
Shawn Kaihekulani Yamauchi Lum,新加坡自然協會會長,南洋理工大學環境亞洲學院高級講師。
「Planet or Plastic?」展覽由國家地理協會組織在世界各地舉辦。
國家地理協會是全球性非營利組織。組織運用科學方法,透過實地探索、教育和敘事的方式展現地球之美,並呼籲人們保護地球。從 1888 年起,國家地理不斷提升探索層次,扶助有膽識的人們深入大自然,支持獨特理念,橫跨全球七大洲為在當地開展的項目提供超過 14,000 次資助,每年透過教育項目觸及三百萬學生,透過舉辦獨特的體驗活動、講述精彩的故事和展現獨特的内容動員全球參與到保護大自然的事業當中。詳情請瀏覽網站 www.nationalgeograph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