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至週四:上午 10:00 至晚上 7:00
(最後入場時間:晚上 6:00)
週五及週六:上午 10:00 至晚上 9:00
(最後入場時間:晚上 8:15)
另有其他門票類型選擇
zh-HK nav_sessionexpired 您的會話已過期。請重新登入。 確認
一次性密碼(OTP)驗證 選擇您的驗證方式。請注意,部分國家可能對手機簡訊設置限制。如果無法收到手機簡訊,請使用電子郵箱接收一次性密碼。 手機 電郵 或者 嘗試其他驗證方式 立即驗證您的手機號碼 立即驗證您的電子郵箱地址 包含一次性密碼(OTP)的簡訊已發送到您的手機號碼 {#}。 包含一次性密碼 (OTP) 的電子郵件已發送到您的電子郵箱{#}。 您的手機號碼已成功驗證。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已成功驗證。 您輸入的一次性密碼(OTP)有誤。 沒收到? 重新發送 {#}後重新發送 完成 一次性密碼請求失敗。請稍後再試。 一次性密碼請求重複。請在當前一次性密碼過期後再試。 請完成下方 hCaptcha 驗證,以核驗您的賬戶。您登記的手機號碼隨後將收到一次性密碼。 請完成下方 hCaptcha 驗證,以核驗您的賬戶。您登記的電子郵箱隨後將收到一次性密碼。 發送短信驗證碼時出錯,我們建議使用電子郵件驗證碼。 發送電子郵件驗證碼 取消
15 您當前會話剩餘時間為: 點擊「繼續」保持登入狀態,或點擊「登出」結束本次會話。 {minute} 分 {second} 秒 2 繼續 登出
濱海灣金沙 線上聊天功能目前不可用。請刷新頁面或稍後再試。由此造成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30
展覽
須知:含部分成人内容
此展覽門票可使用 SG Culture Pass 代金券購買。訪問活動網站 sgculturepass.gov.sg 瞭解更多詳情。
點選“SG Culture Pass 購票”後您將前往第三方網站。請注意,金沙尊賞時尚會員權益不適用於第三方網站。
展覽展現了新加坡獨具特色的未來觀,這種觀念源於長遠規劃的思維、環境實用主義的立場,以及共擔責任的集體意識。與西方流行文化中常見的反烏托邦論調不同,新加坡將未來視為可精心設計、開放討論並積極共建的實踐工程。這種前瞻性理念貫穿展覽的每個維度 - 從 WOHA 建築事務所打造的生態垂直城市,到 Pomeroy Studio 的漂浮農場,在建築、設計與藝術領域得到完美詮釋。
展覽既呈現電影製作人兼思辨性建築師 Liam Young 的前瞻創作,亦匯聚 Björk、 Torlarp Larpjaroensook、 Osborne Macharia、 Ong Kian Peng、 Jakob Kudsk Steensen、 Ming Wong 等海內外藝術家的創新人成果。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透過多元藝術實踐,探索生活模式、思維方式和存在形態的嶄新可能,以充滿希望的姿態展望未來圖景。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是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 ACMI(澳大利亞活動影像中心)原策劃展覽“The Future and Other Fictions”的續展。本展覽由藝術科學博物館與 Liam Young 聯合策劃,並獲得新加坡設計理事會支持,以慶祝新加坡獨立 60 周年。
2025 年 9 月 13 日至 2026 年 2 月 22 日
入場時間
週日至週四:上午 10:00 至晚上 7:00
(最後入場時間:晚上 6:00)
週五及週六:上午 10:00 至晚上 9:00
(最後入場時間:晚上 8:15)
另有其他門票類型選擇
入場費用
新加坡居民
遊客
一個多世紀以來,電影與電視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想象。在無人駕駛汽車、智慧裝置與虛擬現實成為現實之前,它們早已在銀幕上被描繪。而這些影像中的未來,往往令人不安。
從《大都會》(1927)到《銀翼殺手》(1982),再到《駭客任務》(1999),無數經典作品將焦慮具象化:人工智慧的崛起、社會秩序的崩塌、生態的全面崩壞。這種趨同的想象不斷被延續強化。霓虹閃爍的城市、與數據連結的人造身體、瀕臨崩潰邊緣的大自然 —— 這些意象構成了我們對未來的集體想象。反烏托邦成為預設,一種黑暗而迷人的想像,難以擺脫。
本章節聚焦於這些影像如何影響我們對未來的建構與想像。在流行文化的廣泛影響下,銀幕上的未來圖景深刻地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建構、規劃與想象方式。展廳中,一段蒙太奇影片呈現了數十年來電影和電視中的崩潰、控制與災難場景,這些視覺影響已經潛移默化地造成了普遍性的公眾焦慮。反覆出現的末世圖景,限制了我們想象其他可能的能力。
展覽從此處開啟,邀請觀眾暫停腳步。在展望未來之前,先回望那些我們從流行文化中“繼承”的未來——不是為了否定它們,而是去思考:如果我們放下這些想象,會發生什麼?
策展人:
ACMI 澳大利亞電影電視藝術中心(澳大利亞)
Conor Bateman(澳大利亞)
CD Projekt Red(波蘭)
Dezign Format(新加坡)
未來不止一種樣貌。源自文學的「未來想像」如今已跨越媒介,從設計、漫畫到視覺藝術,展現出多元文化的視角。與主流電影中充滿焦慮的反烏托邦不同,未來想像邀請我們思考:當未來由不同文化價值與世界觀塑造時,會是什麼模樣?
本章以藝術家兼策展人 Liam Young 與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家 Natasha Wanganeen 合作的作品《After the End》為起點。作品描繪一個後化石燃料時代,失落的土地得以歸還,廢棄的海上鑽油平台轉化為新興島嶼社區,呈現一種由原住民智慧構築的未來敘事。這是 Young 長期以電影式世界建構重新想像未來生態與社會結構的實踐之一。
當我們接觸來自亞太地區創作者的未來構想時,常能感受到一種不同於末世的創造力與希望。展場中,藝術家們從文化記憶中汲取靈感,試圖為明日打造原型。Osheen Siva 將泰米爾傳統飾品轉化為未來戰甲,而 Björk 則將愛昇華為宇宙能量,融合個人神話與自然象徵。
這些作品展現出想像力如何成為重塑未來的工具。若我們渴望一個更具包容與希望的世界,首先必須能夠想像它的存在。
策展人:
Björk(冰島)
Chynna Campbell、Sutu、The Love Punks 及 The Satellite Sisters(澳大利亞)
Andrew Thomas Huang(美國)
Osheen Siva(印度)
Natasha Wanganeen(澳大利亞)
Liam Young(美國/澳大利亞)
本章介紹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 一個將非洲散居族群的經驗、歷史與未來置於想像核心的文化運動。與西方流行文化中常忽略黑人聲音的未來敘事不同,非洲未來主義重新奪回未來的主權,將其視為黑人自由、創造力與無限可能的空間。
非洲未來主義思考:當未來由文化記憶、精神深度與自主意識所塑造,會是什麼模樣? 它融合音樂、神話與祖靈智慧,創造出既高度科技化、又深植傳統的世界。
「Afrofuturism」一詞由文化評論家 Mark Dery 於 1993 年提出,但其思想源流可追溯更早。音樂家 Sun Ra 是該領域的奠基人物之一,早在 1950 年代初便發展出其宇宙哲學與星際身份。他將古老神話、太空旅行與前衛爵士樂融合,創造出一種透過聲音與星辰追求解放的激進美學。
這種宇宙觀在本展廳的作品中持續迴響:Osborne Macharia 的攝影肖像、Serwah Attafuah 的賽博戰士融合加納傳統與未來美學;Shiro Fujioka 的影像作品則描繪一個跨維度部族,透過聲音穿越時間、空間與黑人未來。
這些作品拒絕「普世未來」的神話,強調每一種未來都根植於文化、歷史與視角之中。
策展人:
ACMI 澳大利亞電影電視藝術中心(澳大利亞)
Serwah Attafuah(澳大利亞)
Shiro Fujioka(美國)
Olalekan Jeyifous(美國)
Osborne Macharia(肯亞/加拿大)
本章聚焦亞洲,特別是東南亞——一個充滿未來可能性的地區。
本章探索如「絲綢龐克」(Silkpunk)、「香料龐克」(Spicepunk)與「島嶼龐克」(Islandpunk)等未來想像類型。這些風格從區域神話、物質文化與生態脈絡中汲取靈感,構築出具有亞洲文化特質的未來圖景。與非洲未來主義強調太空、聲音與靈性解放不同,絲綢龐克以仿生科技與史詩敘事重塑東亞傳統。香料龐克反思殖民貿易與海洋想像。島嶼龐克則透過設計與環境適應,重寫太平洋與東南亞島嶼的未來敘事。這些風格共同拒絕「單一未來」的觀念,強調一個由文化與土地共同塑造的多元宇宙。
本章節中,當代藝術家們與設計師們將這些風格具象化:Leeroy New、Torlarp Larpjaroensook、Ong Kian Peng、Youths in Balaclava 等人描繪出一個東南亞未來圖景,在其中,傳統、科技、靈性與創新共存。2023年電影《The Creator》(造物主)亦呼應此願景,呈現人類、機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東南亞。
這些作品共同描繪出一個科技高度發展卻深植文化、土地與生態的未來。與西方科幻中常見的末世語調不同,這些東南亞未來想像展現出科技、自然、歷史與社群之間的平衡。
策展人:
James Clyne(美國)
Dezign Format(新加坡)
Torlarp Larpjaroensook(泰國)
Leeroy New(菲律賓)
Ong Kian Peng(新加坡)
Regency Enterprises(美國/英國)
Ming Wong(新加坡)
Darius Ou 與 Samantha Yap(新加坡)
Liam Young(美國/澳大利亞)
Youths in Balaclava(新加坡)
本章節聚焦電子遊戲作為未來世界建構的強大引擎。這些可遊玩的虛擬世界讓我們得以親身體驗、測試並重新想像未來。作為可能性的實驗室,遊戲揭示了個體選擇的影響力,並強調我們在塑造替代世界中的主動性。
自《薩爾達傳說》(1986)與《最終幻想》(1987)等角色扮演遊戲在上世紀 70、 80 年代進入主流文化以來,電子遊戲不斷拓展其敘事與感知邊界。除了強調動作與征服的類型,一種更溫柔的遊戲風格也逐漸興起 《風之旅人》(2012)與《紀念碑谷》(2014–2025)等作品以探索與感知為核心,營造出充滿關懷、驚奇與美學體驗的遊戲世界。
本展廳中的項目將這種精神帶入東南亞語境。Debbie Ding 的《New Village》以父親的記憶重建馬來西亞小鎮,將個人與後殖民歷史轉化為可探索的虛擬空間。由互動材料實驗室創作的《BARC》則透過條碼掃描器與收據印表機重新構想街機射擊遊戲,鼓勵協作與對傳統遊戲機制的趣味性反抗。
這些作品邀請玩家成為新世界的共同創造者——在遊戲中行使選擇權、塑造結局,並承擔對未來的責任。每一位玩家,都是未來世界的居民與守護者。
策展人:
Die Gute Fabrik(丹麥)
Debbie Ding(新加坡)
General Interactive Co.(新加坡)
thatgamecompany(美國)
Ustwo Games(英國)
Yong Zhen Zhou、Clement Zheng 及 Interactive Materials Lab(新加坡)
數十年來,流行文化不斷排演世界終結的劇本。反烏托邦的未來圖景 —— 生態崩壞、社會瓦解 —— 深刻影響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氣候危機讓這些畫面顯得愈發真實。然而,末世敘事也帶來一種奇異的誘惑:世界被視為無可挽回,我們似乎也被免除了修復它的責任。故事終結,責任退場。本章節中的作品拒絕這種逃避。設計師、建築師與藝術家們提出激進的構想,回應氣候危機,描繪仍值得建構的未來。
想像一個世界,全人類生活在一座由再生能源驅動的超高密度城市中——如 Liam Young 的《Planet City》;Jason Pomeroy 提出的漂浮農場,為海平面上升提供適應方案;在《The Great Endeavor?》中,Young 設想將化石燃料時代的龐大機械轉為修復地球的工具;Ong Kian Peng 則構思以播雲塔引導亞洲季風,將天氣作為設計媒介。
這些未來並不遙遠。它們根植於真實的地球挑戰,結合新興科技與社會學提案,不僅可能,更日益可行。這些作品共同描繪出多樣而非凡的未來圖景,邀請我們思考: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又願意如何共同實現它?
策展人:
Ethereum Foundation
Ong Kian Peng(新加坡)
Jason Pomeroy(新加坡/英國)
Jakob Kudsk Steensen(丹麥)
Liam Young(美國/澳大利亞)
新加坡常被譽為「未來之城」。
從《Equals》(2015)到《Westworld》(2016–2022),新加坡的天際線頻繁出現在科幻作品中。垂直花園與「會呼吸」的建築,已成為未來城市的視覺象徵。
然而,一個面向未來的城市,不僅僅取決於其建築輪廓或科技水平。在新加坡,未來早已深植於治理、規劃與想像的基礎設施之中。透過 Centre for Strategic Futures 與市區重建局等機構,新加坡將「未來」視為一項可被主動設計的實踐。這種未來主義,並非關於加速,而是關於共生。
本章節邀請觀眾重新思考新加坡:一個由設計構建的國家,一個自然、科技與政策交匯的世界建構現場。建築事務所 WOHA 是新加坡生態未來主義的代表,其作品體現了「自然之城」的願景。多個設計團隊亦探索如何讓建築環境重新擁抱自然。本章最終呈現一項全新委託創作——由新加坡青年共同構想充滿希望的未來。
這些作品共同傳達一個理念:在這座島嶼上,未來從來不是被等待的,而是我們共同建造的。
策展人:
Centre For Strategic Futures(新加坡)
Dezign Format(新加坡)
Finbarr Fallon、Annabelle Tan、Kai McLaughlin(新加坡)
Ong Kian Peng(新加坡)
RAD+ar(印度尼西亞)
Superlative Futures、Tent Futures、Halogen(新加坡)
市區重建局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新加坡)
WOHA 建築事務所(新加坡)
展覽的開場空間如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靈感來自新加坡「花園城市」的願景,融合東南亞的質地與傳統。這片懸浮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場域,為探索記憶、傳承與想像的作品揭開序幕。Syafiq Halid 的《The Space Remembers You》(空間記得你) 以傳統馬來聲效為基礎,構建出一個沉浸式的十四聲道聲效裝置,彷彿一個會傾聽、會回應的有機生命體。與此同時,Torlarp Larpjaroensook 的《Spiritual Spaceships》(靈性飛船) 將日常物件轉化為宛如太空船的雕塑,暗示即使最平凡的物品,也能成為通往未來的載體。
儘管眼前的森林鬱鬱蔥蔥,它卻是完全人造的。這一刻意的設計,正是展覽所探討的核心張力——自然與人工之間的界限。透過營造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景觀,展廳邀請觀眾思考:記憶與想象如何塑造我們對自然的理解? 這片人造生態,成為我們對未來想象的隱喻:根植傳統,卻由科技與設計所引導。
在這裡,觀眾將踏入一個交匯之境 —— 根源與未來交織,旅程由此啟程。
策展人:
Syafiq Halid(新加坡)
Torlarp Larpjaroensook(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