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殖民建築指南

新加坡充滿活力精彩及多元多樣的建築風格。沿著城市中心地區信步而行,不難發現很多建築物均流露出英國的味道,其結構多数根據歐洲新古典及帕拉第奧式風格而建,至今依然宏立,用作辦公樓、餐廳、精品場所等。

圣安德魯斯大教堂
許多新加坡的殖民時代建築均發源於世界偉大知名的建築家。喬治·科爾曼就是其中一位。他建造了新加坡圣格雷戈里的亞美尼亞教堂,以及古老的圣安德魯斯大教堂,也是當地第一所聖公會教堂,後因遭雷擊而受嚴重損害,經拆除重建(重建的大教堂矗立至今)。科爾曼街(Coleman Street)也是根據喬治·科爾曼而命名,其故居科爾曼府邸也在大街之上。
維多利亞劇院和音樂廳
維多利亞劇院和音樂廳原是新加坡的市政廳,其鐘樓為建築物特點。因受維多利亞時代的復興運動影響,工程師John Bennet於1862年為其構思出一種新型建築改變,能集合公眾集會、當地戲曲及戲劇表演等各種功能,更成為新加坡首座具有意大利風格的建築,從其窗戶可見一斑。建築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改為醫院,戰後維多利亞劇院和音樂廳重新開放演出。至2010年進行大型裝修以保存其建築結構及劇院等表演場地用途,現在,這座又稱Grand Old Dame的建築物已重新開放,迎來世界各地的觀眾與表演者聚首一堂。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原為博物館及圖書館,貯存該區的文化及歷史文物,後來其動物學貯藏越見傑出。建築物的欄杆擁有明顯的倫敦風格,酷似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博物館至今保留其英式建築風格,在1980至2000年代一直擴建,今天已完工成為一座超現代的玻璃結構,由玻璃走道連接新舊建築。
新加坡最高法院
新加坡最高法院大樓的原基石於1937年埋下,當時乃新加坡歷史上最大的基石。大樓由建築師Frank Ward建造,至今仍為偉大的城市地標,矗立於新加坡最優美的花園Padang之中,多屆新加坡國慶節均在此舉行。法院寬敞的內院前豎立著十八根科林斯支柱,樓底極高,極具風格。
新加坡優厚豐富的殖民建築資產不止於此,除了公共建築與私人住宅,這裡更有許多1930年代之前建造的黑白平房,不少寬敞的平房至今仍用於住宅或改建為新潮的商業辦公室。平房都是雙色外牆,其黑白木製百葉窗是門面的一部分,建築顯然易見。